查看原文
其他

【视界】何亚非:“一带一路”创新实践和全球治理

何亚非 全球治理 2021-02-06


作者何亚非系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刊于《财经国家周刊》2017年第21期 。


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是中国成功的关键。


当今世界变化之快,让很多国家都表示“看不懂”,甚至认为这个世界越来越混乱,经济长期低迷,地缘政治不稳定,不安全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各种风险积聚。


相较之下,中国对当前世界有着宏观和前瞻性认识。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国未来发展该依靠什么?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创新,中国对创新的重视和投入都是空前的。


意义深远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未来的思考与全球治理有着密切联系,中国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为中国和世界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创新的思想和路径。


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观察世界,变化是常态。当今世界概括起来看是:“美国世纪”已经终结,世界进入“后美国时代”;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双双进入“转换期”和“调整期”;世界政治、经济也因此双双进入“新常态”。时代转换变迁必然会产生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


第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力量上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力量格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7年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西方发达国家GDP占全球总量之比从1980年64%下降到42%。全球治理开始从“西方治理”向“东西方共同治理”转变。国际秩序进入新旧转换期,大动荡是常态,大调整在所难免。


第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走下坡路,实力相对下降,产生了严重的“战略焦虑症”和“不适应症”。美国新保守主义断定,新兴大国不可能和平崛起,与守成大国必有冲突。美国战略重心从欧洲和中东转移到亚洲特别是东亚,“亚太再平衡”、“离岸平衡”、在亚太加强对中国的军事威慑等,都是由此而起。奥巴马时期如此,特朗普上台后有增无减。地缘政治的跌宕起伏、不确定性和冲突的风险增大是世界政治新常态的主要特征。


第三,世界經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长期处于低迷徘徊状态,指导思想出现混乱,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模式。近几十年作为世界经济指导思想的西方新经济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业已破产。而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前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第四次工业革命尚未找到“颠覆性”的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四,全球化进入“新时代”。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正在加剧,社会矛盾激化、分化加深。主要原因是,很多国家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没有解决好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的矛盾,导致全球化出现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民粹主义思潮和政治极端化泛滥。也是因此,“黑天鹅事件”层出不穷,美国大选、英国退欧、西方国家政治极端化,都是“逆全球化”的表现。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反全球化特征明显,“美国第一”成为美国政策的基准,如退出《巴黎协定》、反对自由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新的发展模式在哪里


大变革之下,全世界都在求解新发展模式在哪里。面对此,从G20、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新开发银行等新国际机制平台的兴起,到IMF和世界银行份额的改革,人民币进入SDR并建立自己的结算体系等,都凸现了中国创新全球治理的思想和实践。


中国从国内成功治理经验出发,结合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习近平主席自十八大以来就创新未来世界经济增长模式、创新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根植于中华文明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方案。


最突出的就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它创新全球治理,结合国内外两个大局,既是中国发展战略,又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合作倡议,为解决世界性难题提供了答案。


“一带一路”为何将以创新为引领开启全球化新时代?


目前,全球化面临严峻挑战,“逆全球化”和民粹主义甚行,既给一国内部带来社会分裂和治理困难,也给未来经济发展出了一道世纪难题。而“一带一路”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将指导各国在市场效率和社会公平之间实现动态、有效平衡,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良方”。


英国“脱欧”


同时,“一带一路”所体现的“普惠性”将使各国百姓有更多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有助于克服贫富差距、弥合社会阶层分裂,给扭转“逆全球化”提供了有效路径;“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融合了“中国梦”与“世界梦”,体现了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高度一致。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带一路”是各国人民的大合唱,不是中国独唱,是建设各国的“百花园”,不是中国的“后花园”,其深刻含义就在于各国人民普遍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不仅于此,“一带一路”体现的未来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思想创新,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自身经济发展和国内治理成功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创新之举。这一模式既有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更有中国发展模式的实践根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目前,中国经济经过这些年的艰苦努力,已经触底并开始进入新的增长平台。这其中,推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有三:一是终端需求,即消费和基础设施投资及房地产里面于民生相关的部分;二是生产性投资,就是用于再生产的投资;三是存货的变化,今年上半年数据表明,终端需求趋稳、生产性投资触底回升,存货开始回落。还有中央强调的大都市区的建设,即新型核心城市+大批小城市/城镇组成的城市网络。


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实践,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是中国成功的关键,也给世界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模式。



关 于 我 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更多阅读:

【视界】何亚非:“一带一路”助推中外文化交流

【视界】中国在路上,世界在路口

【专家谈】刘志勤:让“一带一路”做到 “润物无声”

【演讲实录】张燕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行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